下颌磨牙后间隙的影响因素

来源:网络 时间:2025/1/13

下颌磨牙后间隙的影响因素

01年龄

随着年龄的增长,下颌磨牙后区也会发生生长改建。

林久祥 等提出女性 13~16 岁下颌磨牙后间隙平均每年增长 1.22 mm,男性在 13~17 岁每年增长 1.45 mm;

Nguyen 等发现,8~18 岁男性磨牙后间隙增长值为 9.05 mm,女性为 8.17 mm。

02性别

关于性别对下颌磨牙后间隙的影响,研究结果不尽相同。

林久祥 等发现 13~18 岁下牙弓后段间隙的变化在男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比男性较早结束下颌骨的生长改建。

范雅儒 等研究结果表明,8~11 岁和 11~15 岁女性的下颌磨牙后间隙大于男性,而在 15~18 岁无性别差异。

Nguyen 等发现,男女下颌磨牙后间隙的测量值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但在纵向统计中,女性发育期较男性提前。

Chen 等研究结果表明,男性下颌磨牙后间隙显著大于女性,但也有研究显示男女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03第三磨牙

大多数相关研究认为第三磨牙的发育状况和萌出状况均会对下颌磨牙后间隙造成影响。

Marchiori 等发现,第三磨牙矿化速度和磨牙后间隙增长速度呈正相关,且磨牙后间隙不足甚至会影响牙胚发育。

Ghougassian 等认为第三磨牙的发育与磨牙后间隙大小呈正相关,磨牙后间隙增加 5 mm,第三磨牙的 Nolla 指数相应增加 1.8。

Daisy 等发现小鼠磨牙形成的时间与磨牙后间隙之间没有关联。

郭学强 等研究结果表明有第三磨牙者下颌磨牙后间隙大于无第三磨牙者,第三磨牙正常萌出者下颌磨牙后间隙大于阻生者。另有 Abu等也得出类似结论。

Ghougassian 等发现下颌第三磨牙萌出概率与磨牙后间隙大小呈正相关。

Marchiori 等发现较小的磨牙后间隙可以被看作第三磨牙阻生的一种迹象。

也有研究表明第三磨牙对下颌磨牙后间隙无明显影响。大多数研究支持第三磨牙的萌出状况与下颌磨牙后间隙增长之间存在关联,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第三磨牙的生长发育过程刺激下颌磨牙区的牙槽骨和皮质骨发生了适应性改建和骨组织再生,也有可能是因为个体差异性,患者本身拥有较长的下颌磨牙后区,因此可以允许下颌第三磨牙正常萌出,其因果关系还需更深入的研究。

04垂直骨面型

以往研究发现垂直骨面型对下颌磨牙后间隙有影响:

Zhao 等发现骨性Ⅰ类患者中高角组患者的下颌磨牙后间隙最小,牙根在远移过程中触碰骨皮质的风险最高。

郭晨 等发现安氏Ⅰ类患者中低角患者下颌磨牙后间隙更大。

杨扬 等发现在骨性Ⅲ类患者中,下颌磨牙后间隙与下颌平面角呈负相关。

Nadine 等发现在Ⅱ类患者中,高角组的下颌体长度较短。

大部分研究认为低角型患者拥有更长的磨牙后区,其原因可能是低角患者较大的咬合力刺激了颌骨在长度上的发育,因此得出这样的结论。

05矢状骨面型

以往研究发现,矢状骨面型对下颌磨牙后间隙有影响:

Fan 等发现,骨性Ⅲ类患者磨牙后区可利用空间最大。

Abu 等发现骨性Ⅲ类患者磨牙后间隙最小,第三磨牙最容易阻生。

Choi 等发现Ⅲ类患者沿着下颌磨牙颊尖第二磨牙远中根与骨皮质之间的距离最远,即磨牙远移的骨皮质限制最小。

闫婧 等在探讨影响青少年下颌磨牙后区生长潜力的因素中发现,骨性Ⅱ类错合畸形患者的下颌磨牙后间隙明显小于骨性Ⅰ类和Ⅲ类错合畸形患者。

田金聪 等的研究结果显示,骨性Ⅲ类患者与个别正常合的患者相比,下颌磨牙后间隙较大。究其原因可能是骨性Ⅲ类患者的下颌常常过度发育,致使下颌骨各部分长度均增加。

06其他

樊永杰 等发现蒙古族青年下颌后区的长度、宽度均大于汉族青年。

Petersen 等发现前磨牙的拔除可以增大下颌磨牙后间隙并改善第三磨牙阻生的情况。

有研究者发现下颌支形态影响下颌磨牙后间隙的大小及第三磨牙的萌出空间。

*声明:本文内容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摘自:《口腔正畸中下颌磨牙后间隙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洪宇、李家宁、吴琦琦 综 述,王 悦 审 校

网站地图 手机版 电脑版 广告联系QQ:49881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