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营口腔机构 是怎么一步步走向了倒闭的?
中国民营口腔机构 是怎么一步步走向了倒闭的?
有人说,2025年是中国民营口腔市场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一方面是可预见的市场倒闭潮的继续演化,另一方面,资本与医疗在这个市场持续多年的博弈,似乎要迎来了一个阶段的终章。
今天用一篇文章来对中国口腔市场近三年的倒闭情况做一个全面的复盘,从这场市场大逃杀的成长轨迹,来一窥民营口腔接下来的生存法则。
01|2023年:三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悉数砍下
在2018-2022这五年时间,中国的民营口腔几乎是以28%的年平均增速进行市场扩张,资本的逐利性在这条赛道被发挥到了极致。据多方数据参考,2022年底中国口腔医疗服务机构总数约15万家,其中民营机构占比超过80%,为12万家左右,全国将近70%的省会城市中口腔机构设立超千家。
直到特殊寒冬期意外到来,国内消费走向了“赚小花小”的长途疲惫期,也加速催化了口腔行业此前粗放式发展的不良副作用显现。最直接的就是资本对口腔赛道的态度明显转冷,赛道融资对比2022年下降60%,部分依赖融资的中小型机构出现资金阵痛。
如果说资本的态度是对行业市场的软禁锢,那么国家政策的干预,则是将口腔市场去消费化的“硬着陆”。
自2023年年初,行业市场就迎来了各种重磅政策的频频出台与集中落地。除了已被行业最先知晓的种植牙外,正畸耗材和修复全瓷冠也加入控价套餐。在“降低老百姓看病成本”的发展计划中,口腔医疗作为国策对象之一,也高举旗帜全面进入了集采时代。
外部因素的动荡,也带来了内部结构的崩坏。
在一、二线城市市场,稳定服务的消费群体平均占其城市人口总数的20%左右,此外是客源随机、需求不稳定的流动消费群体。经济下行后,稳定消费群体因收入变动出现了一定比例的不稳定转化,同时种植牙集采等政策的惠民调控也让流动消费群体不断增多,3000-8000元的中端项目消费需求增长。
口腔机构不得不将业绩目标放在这片更看重性价比、追求“花小钱办大事”的消费池塘。而在供需逐渐失去平衡的存量市场,恶性竞争和低价内卷成为了绝大多数市场主体主动或被动默认的游戏规则,最终为赛道回血带来了经济与政策外的第三重打击。
有数据统计,2023年全国民营口腔机构的倒闭率在8%上下,约为9000-10000家,相较于2022年的5000-7000家,指数上升明显。尾部机构在转型精细化运营的过程中被出清,头部企业通过并购扩大份额,单体诊所以加盟等方式报团取暖,市场的连锁化率加速提升。
与此同时,2023年国内新增口腔机构约13000-15000家,对比2022年的12000家依然有所增加。在新增机构中,一线城市占比15%,增速下降20%,放缓明显;新一线及二线占比约50%,成为扩张主力;三四线城市得益于政策红利,比例增至35%,市场关注度显著提升;约半数的新增机构仍将种植与正畸作为流量入口,主要来自于对市场开放后出现报复性消费的期待,而最终消费反弹的表现,不论从高度还是长度来看都不大尽如人意。
可以说,2023年是民营口腔的明暗转折点,这一年的市场不仅承接了此前的积弊反噬,还为后边几年埋下了新的待爆问题。
02|2024:信任崩坏的破窗效应
进入2024年后,民营口腔的经营痛感进一步加剧,开始走向刮骨疗毒的阶段。
种植牙集采政策的业绩反馈在2024年开始显化,毛利一度高达65%以上的种植牙平均降价55%,行业核心利润遭到打击,依赖高毛利项目的机构收入锐减。虽然以价换量有了一些起色,但在消费降级的大环境下,高客单价的医疗消费的支出计划普遍被削减,增长的种植量无法覆盖利润损失。
超过50%的集中出现在2018-2022年的机构增量开始成为负担,尤其是依赖高利润项目盈利的连锁品牌,不少因无法调整盈利模式而扎堆关门。据估算,2024年全国民营口腔的机构关停数量在13500-15000左右,平均倒闭率在10%-13%之间。部分经历了持续性过度竞争的新一线市场倒闭率更高达30%,远远超过了服务行业的平均值。
其中,新一线及二线城市的倒闭比例普遍高于一线城市,但一线市场因为体量、成本增速、竞争烈度、监管压力等因素,面对的风险压力则更胜一筹。此外,部分主要布局在深圳、武汉、天津等地的大型连锁集中暴雷,且单案涉及的人员及金额数值巨大,也让个别单区市场的行业生态在这一年显得尤其惨烈。
进一步看,倒闭的机构仍集中在近几年快速起局的中小型连锁(平均5-8家门店),以及客源不稳的个体门诊;而与此同时,一些大型知名连锁在业绩明显下滑的状态下,也做起了断舍离的减法,默默将旗下运营较差的门店进行出售或转让。
而国家卫健委在2024年还加强了民营医疗机构的“退出机制”监管,民营医疗的注销牌照数量有所增加。有部分数据参考,深圳市在2024年Q1注销的口腔机构47家,占民营医疗机构注销总量的12%;浙江省有约200家口腔机构因“不良执业行为”被责令整改,其中部分机构最终歇业。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此前依赖“低价引流-预付收费-快速扩张”模式进行快餐式扩张的机构,终于在2024年点燃暴雷引线,成为重灾区之一,那些名气大、布局广、金额高、扩张快的知名品牌的身影,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了跑路名单中。
大规模的维权事件不断冲击着民营口腔的市场口碑,官方对于民营口腔市场的乱象曝光与针对性举措也更加明显。2024年11月23日,国家医保局举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首场解读直播,明确了口腔医疗的全面控费时代即将到来,监管部门出手整治口腔医疗乱收费情况,查缺补漏统一全国医疗服务价格。
03|2025:改变与接受的二选一
既然2024年的民营口腔市场比2023年还要难熬,那么新机构的入场按道理来说也会更加谨慎。但据相关数据统计,2024全国新开口腔机构总数约为25000-28000家,涨幅超过80%。
与一线、新一线及二线城市的愁云惨淡不同的是,三四线及以下城市的发展在2024年出现了逆趋势,大量新机构争先恐后进入到这些下沉市场。这让2024年国内民营口腔机构在关停数量保持增长的同时,还出现了新开数量增速更快的情况。
虽说下沉市场目前还存在一定的机会红利,但随着机构的大量涌入,以及全行业从“资本驱动泡沫期”向“价值医疗深耕期”转型的核心逻辑,可供民营机构受益的红利周期大概率不会多长久。
首先就是来自公立医院的冲击。根据“十四五”口腔健康规划明确要求:2025年每百万人口公立口腔专科医院不少于2家,每家专科医院的牙椅数量不少于40把。而从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上海市社区标准化口腔诊室的大范围扩建,可见公立口腔医疗服务的下沉式发展趋势。
告示显示公司跑路了
在经历了各种机构跑路、治疗中断、虚假宣传的连续打击后,民营口腔的消费信任与公立医院的差距被进一步拉大。2024年,国内民营口腔的患者流量下降了35%,与之相对的是公立医院口腔科接诊量激增。按此趋势估算,2025年公立口腔科的接诊量占比或将从30%提升至50%上下。
其次,综合过去两年的情况,民营口腔机构倒闭的主要原因大致可归纳为集采冲击(35%-40%)、资金链断裂(30%-35%)、市场过度竞争(20-25%)以及合规问题(10%-15%)这四点,其中,冲击最为明显的就是集采带来的利润腰斩。
就目前可参考的资料来看,2025年种植正畸等项目的利润仍存在被进一步压低的可能,直到其服务供给真正回归医疗本性。这也意味着,医疗机构对高毛利项目的依赖空间会被持续挤压,倒逼其重构服务场景。
再者就是引起行业激烈讨论的预付款管理政策的推行计划。考虑到被公开的“一次缴费,完成入账”的模式计划对一般机构的运行挑战难度过大,不排除未来市场会更倾向于推行按治疗节点分次付费的结算方式,最起码在应用比例上会大幅增加。
在上述压力下,2025年国内民营口腔的倒闭率预计会维持在一个不低于10%的数值,对预付资金池依赖以及粗放化经营继续挤压。头部机构将继续以收并购的方式,打造“高附加值的高端专科+降本普惠下沉市场”的双头格局,力求商业可持续与医企社会效益的兼顾。
传统的经营思路已经不再适用于正被去消费化的口腔市场,在改变逻辑与接收淘汰之间,必然要做出一个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