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口腔蔡志刚教授、单小峰教授团队成功救治5岁颌面部罕见肿物男童
北大口腔蔡志刚教授、单小峰教授团队成功救治5岁颌面部罕见肿物男童
近日,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二病区收治了一位特殊的小患者—洋洋(化名),这位年仅5岁的男童,来自甘肃省一个偏远的小村庄,正面临着生命中的一大挑战。
早在洋洋3岁那年,他的父母便留意到他右侧面部出现了异常的隆起。随着病情的逐渐加重,洋洋一家踏上了前往北京的求医之路。经过一系列详细的检查,洋洋被确诊患上了一种极为罕见的疾病——上颌骨婴儿色素性神经外胚层肿瘤。这种肿瘤以其高复发性而著称,洋洋已经经历了两次复杂的手术,然而命运似乎并未因此对他手下留情。
最近,洋洋的肿瘤再次复发,CT和核磁共振检查的结果显示,肿物已经广泛累及了右侧上颌骨、颞下窝、颅底以及硬脑膜,视神经萎缩,视物模糊。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洋洋的父母没有放弃希望,他们再次带着洋洋踏上了前往北京的旅程,经过多方打听和辗转,找到了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领域的权威专家——蔡志刚和单小峰教授团队。
术前三维重建图
肿物罕见,手术难度大!
洋洋的肿瘤已侵袭至眼球与颅底这两个关键区域,更因先前历经的两次手术,使得肿瘤的彻底切除变得异常艰巨。尤为棘手的是,眼球的保全成为悬而未决的疑问,而一旦手术切除边界跨越颅底防线,术后将面临极高的颅内感染风险。
尽管蔡志刚、单小峰教授团队拥有丰富的经验,并非首次面对如此年幼患儿的巨大肿瘤挑战,但面对洋洋病情的复杂性与紧迫性,他们依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看着洋洋那天真烂漫的脸庞,洋洋父母坚定信任的眼神,教授们认为北大口腔有责任和担当为这个孩子进行治疗,这不仅是一场与医学技术的较量,更是对人性光辉与医者仁心的深刻诠释。
术前准备一波三折
手术牵动着多名专家的心!
对于年仅五岁的洋洋而言,正值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上颌骨的修复与重建工作必须在此次手术中同步进行。更为紧迫的是,为了呵护孩子稚嫩的心血管系统,手术时长必须严格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这无疑为本就艰难的手术增添了更多不可预测的因素,使得每一步操作都需精准至毫厘。
蔡志刚教授多次邀请口腔颌面外科、麻醉科、神经外科、内科医生、放射科、病理科等多名专家进行多学科会诊,探讨手术方案,评估手术风险。
在讨论过程中,大家一直很纠结,如此巨大肿物,如果不做,任由肿瘤继续发展,其潜在的侵袭路径将直逼孩子的眼球乃至颅内区域,后果不堪设想;如果做,患儿也面临术中及术后的严重并发症、甚至失去生命。
经过多次交流,洋洋家长充分了解了手术治疗存在的风险,最终决定把孩子托付给北大口腔医院,选择手术治疗。面对这份沉甸甸的信任,治疗团队的全体成员决心尽全力一搏。经过多次讨论,最终制定了完善的手术方案。
幸遇良医 心怀感激
由于长期的肿瘤治疗,洋洋体重仅15公斤,营养状况差,且手术创伤大,需术中输血,但洋洋的父母却因身体条件差而无法献血,这就意味着洋洋的手术时间可能要延迟。
就在大家都一筹莫展的时候,博士研究生倪方端与本科生卢政东两名医生挺身而出,他们共献血600ml,为洋洋争取到了宝贵的血液资源。
手术成功了!
由单小峰教授与北大医院神经外科伊志强主任联合,刘瑞昌主任医师担任主麻医师,历经8小时为洋洋实施上颌骨及颞下窝颅底巨大肿物切除手术,并以股骨前外侧游离组织瓣修复上颌骨、眶底和颅底缺损,手术顺利。
术中团队成员密切配合,按照术前设计的方案,术中单小峰教授仔细分离肿物与周围组织,快速切下肿物,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创面出血,并使用股前外侧游离组织修复面部缺损,为洋洋修复好面型。
手术成功了!洋洋的眼球保住了!手术过程紧凑而严肃,在顺利完成的瞬间,所有人都长舒了一口气,为之欢呼雀跃。术后在二病区护士的精心护理下,孩子平稳度过了术后的危险期。经过十几天的术后恢复,洋洋拆线后顺利出院。
洋洋出院前一家人与主刀单小峰(右一)合影
“谢谢了,二病区的医护人员!”
出院当天,洋洋一早就起床了,想到可以回家了,开心地手舞足蹈。洋洋的妈妈说:“北京大学口腔医院二病区的医生和护士都太好了,就像我们的亲人,以后会带着洋洋来看你们”。
家长朴实的话语让人心里暖暖的。其实,无论医生还是护士都不需要回报,患者的健康和信任就是对他们最好的报答。
生命本就是一场旅行,充满了未知与挑战。但是,在这条漫长而又艰辛的旅途中,医护们用温暖的光芒照亮了生命的道路,让每一个脆弱无助的生命都拥有了与命运抗争的勇气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