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开窗、骨开裂的分布规律
骨开窗、骨开裂的分布规律
01
天然牙列中骨开窗、骨开裂的发生频率及分布规律
骨开窗、骨开裂在天然牙列中具有一定的发生率,Evangelista等回顾了多篇针对不同种族的颅骨研究,当以牙为单位统计骨开窗及骨开裂的发生率时,骨开窗的发生率为0.23%~16.90%,骨开裂的发生率为0.99%~13.40%。
骨开窗和骨开裂在上下颌的分布存在差异,骨开窗更多见于上颌,而骨开裂则多见于下颌,一些学者的研究也支持了这一点。
骨开窗、骨开裂的发生与牙齿的位置和功能有关,骨开窗通常发生在上颌的侧切牙、尖牙和第一前磨牙,而骨开裂则更易发生在下颌切牙、上下颌尖牙和上颌第一前磨牙。
不同牙位的骨开窗、骨开裂分布差异可能与牙槽骨的形态有关。
Porto等的研究显示:
上颌尖牙和上颌中切牙唇侧骨密质厚度小于其他牙位,前磨牙区上颌第一前磨牙颊侧骨密质最薄,后牙区则是上颌第一磨牙颊侧骨密质最薄。
此外,下颌第二磨牙颊侧骨密质厚度远高于舌侧骨密质厚度。
有研究发现:
与下颌第二前磨牙相比,下颌尖牙和第一前磨牙有更厚的牙槽骨,超过80%的下颌尖牙根尖水平颊侧牙槽骨厚度不足2 mm。
现有的研究显示:
骨开窗和骨开裂的发生与年龄无明显相关,不同种族在骨开窗和骨开裂的发生率上也有一定的差异。
02
天然牙列中骨开窗、骨开裂与错𬌗畸形的关系
目前,已有多名学者运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检测不同类型的错𬌗畸形患者中骨开窗、骨开裂的发生率。
在垂直向上:
Pilloni等发现:
对于不同生长型的患者,骨开窗的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别,但骨开裂在低角患者(6.56%) 中的发生率低于均角患者(8.18%) 和高角患者(8.35%),具有显著性差异。
而在一项对双颌前突患者的研究中显示:
骨开窗的发生率在低角患者(22.22%) 中也低于均角患者(33.84%) 和高角患者(37.50%),且青少年组的骨开窗和牙槽骨骨缺损总发生率均低于成年组。
在矢状向上:
Yagci等的研究显示:
骨性Ⅱ类错𬌗畸形患者的骨开窗发生率显著高于骨性Ⅰ类和骨性Ⅲ类错𬌗畸形患者,骨开裂的发生率在3组患者之间未见明显差别。
但也有研究发现:
安氏Ⅰ类错𬌗畸形的患者,其骨开裂发生率比安氏Ⅱ类1分类错𬌗畸形患者高35%。
对于骨性Ⅲ类错𬌗畸形患者,有研究显示:
77.44%的被检测牙存在牙槽骨的缺损,包括骨开窗和骨开裂,其中,尤以下颌居多。
而Hu等的研究发现:
骨性Ⅲ类错𬌗畸形患者上颌后牙的颊舌向倾斜角与上下齿槽座角(ANB) 呈负相关,其上颌第一前磨牙和上颌磨牙颊侧牙槽骨厚度均显著小于骨性Ⅰ类错𬌗畸形患者,存在较高的骨开裂、骨开窗风险。
在水平向上:
Choi等的研究发现:
后牙反𬌗或对刃的患者,其后牙骨开裂的发生率(41.2%) 高于无后牙反𬌗的对照组(33.3%),其中,上颌第一前磨牙的骨开裂发生率最高,而上颌后牙较下颌后牙有更高的骨开窗发生率。
不同类型的错𬌗畸形患者其骨开窗、骨开裂的风险差异可能与牙槽骨及骨密质厚度相关。
Coşkun等的研究发现:
颊舌侧的骨密质厚度在骨性Ⅰ、Ⅱ和Ⅲ类错𬌗畸形患者中没有显著性差异,但骨性Ⅱ类错𬌗畸形患者在上颌磨牙区和整个下颌都具有更厚的骨松质。
Eraydın等发现:
在骨性Ⅰ类错𬌗畸形患者中,高角患者下颌切牙区根尖水平的唇侧牙槽骨厚度更薄;在骨性Ⅲ类错𬌗畸形患者中,高角患者下颌切牙区多个水平面上的牙槽骨厚度均低于低角患者。
*声明:本文内容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摘自:《正畸治疗中牙槽骨骨开窗骨开裂的预防和应对策略》
作者:周梦琪、陈学鹏、傅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