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生长型的概念和意义
面部生长型的概念和意义
01
面部生长型的概念和内涵
生长型是反映全身生长发育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内涵是指身体各部分在生长发育中的时空比例和关系变化。具体延伸到颅面部发育就形成了面部生长型的概念。
研究发现,同一种族的个体有相似的面部生长型;同一家族的成员有相似的面部生长型;同一个体的不同年龄阶段的面部生长型是一致的,所以我们说生长型是遗传的表现型。在生长型知识的实际运用中,生长可以按比例与速度关系进行预测。
在临床中,从面部的垂直生长方向上,Graber根据Y轴将面部生长型分为以下3种:
01
平均生长型
平均生长型指下颌颏顶点沿Y轴向前下生长。关节窝的下降、髁突的垂直生长与上颌体和上牙槽垂直向下的生长移动、下牙槽的向上移动生长是均衡协调的,称之为均面型。
02
水平生长型
水平生长型指颏顶点明显向前上移位,下颌生长沿闭合方向旋转。前方的上颌和上、下牙槽的垂直生长相对小于关节窝和髁突的生长,即前面高相对小而后面高相对大,两者之间不协调。可表现为短面型,有发展为深覆𬌗的趋势。
03
垂直生长型
垂直生长型指颏顶点明显向后下移位,下颌生长沿张口方向旋转。前面的颅颌面生长发育和生长型上颌和上、下牙槽的垂直生长大于关节窝和髁突的生长,即前面高的生长相对大于后面高的生长,可表现为长面型,有开𬌗的趋势。一般下颌平面角偏大,即临床常见的所谓“高角病例”。
02
面部生长型的判断
由于面部生长型对个体颅颌面的生长方向预测和生长量预测都有显著影响,因此面部生长型的识别和判断就成为颅颌面生长预测的关键制约因素。但由于颅面部的差异性和代偿性生长,面部生长型的判断和识别较为困难和复杂,因此目前尚无单一的判断指标。
目前用于判断面部生长型的头影测量指标主要有面轴角、前面高、后面高、前后面高比率、Y轴角、FMA等。
目前判断面部生长型常用的方法有以下3种。
01
利用面高指数判断
研究证实,垂直生长型和水平生长型的前后面高比率不相同。
Jarabak利用面高指数(facial height index,FHI)判断面部生长型,其计算方法如下:
前后面高比率=后面高(S-Go)/前面高(N-Me)×100%
前后面高比率低于62%为垂直生长型趋势,超过65%则为水平生长型趋势。不同地区、不同种族和不同年龄阶段的FHI不同。
Nanda的调查研究显示,水平生长型的9岁儿童平均前后面高比率为67.5%,15岁时增加到69.9%;垂直生长型的9岁儿童的比率为60.1%,15岁时增长至62.7%。我国成都地区正常颌在不同性别不同牙列期的比率亦不相同。在替牙列期,男性为64.8%,女性为64%;在恒牙列期,男性为67%,女性为65.8%。和平均生长型相比,大于或小于1个标准差分别为水平生长型或垂直生长型趋势。
02
以下颌平面角进行判断
目前临床一般认为SN-MP>40°、FH-MP>32°为高角;SN-MP<29°、FH-MP<22°为低角。
03
以面高比为判断标准
一般认为前下面高(ANS-Me)/全面高(N-Me)大于58%为高角;小于55%为低角。
03
面部生长型的重要意义
识别和判断面部生长型在错𬌗畸形的临床治疗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01
选择矫治时机
生长型在第一恒磨牙萌出之时即可准确判断。对于垂直生长型的患者,尤其是女性患者,应做到早期发现、及早管控。
02
矫治设计
临床上女性垂直生长型患者由于骨密度相对较低、肌功能较弱、牙齿移动较快,因此临床上常倾向于拔牙,而且拔牙部位靠后,有利于下颌的前旋。在施加矫治力的时候,垂直生长型宜用轻力。对于水平生长型患者的拔牙治疗计划须谨慎。
03
支抗选择
垂直生长型磨牙移动较快,常常需要加强支抗。水平生长型的情况则正好相反。
04
颌间牵引
研究表明,上、下磨牙伸长1mm,可使下颌向后下旋转2.5°。垂直生长型的患者,即使用很轻的颌间牵引,也容易造成磨牙伸长,从而引起下颌的后下旋转,对面型更加不利。而水平生长型的患者在矫治深覆𬌗时,应及早利用下颌第一磨牙,有利于打开咬𬌗。
*声明:本文内容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摘自:《儿童错𬌗畸形诊断 决胜于替牙期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