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498810094

广泛型重度牙周炎(Ⅲ期C级)伴软硬组织缺陷患者,牙周再生治疗8年随访一例

来源:网络 时间:2025/4/10

广泛型重度牙周炎(Ⅲ期C级)伴软硬组织缺陷患者,牙周再生治疗8年随访一例

本病例收录于“星火计划”2024口腔最佳临床实践

作者:吴靖 杨柳 曹正国

武汉大学口腔医院牙周科

病例信息

 基本信息   患者女性,24岁,初诊日期为2016年5月25日。

 主诉   下前牙牙龈萎缩3个月。

 现病史   患者3个月前自觉下前牙牙龈萎缩,刷牙出血,于外院行龈上洁治术,刷牙出血稍有好转,今来诊。

 既往史   否认系统疾病史,否认药物过敏史,否认外伤史,否认妊娠,否认家族遗传史。

 口腔科病史   外院21根管治疗史,1个月前因左上前牙牙体变色完成21根管再治疗,4个月前因右下后牙畸形中央尖、根尖暗影完成45根管治疗。

 口腔卫生习惯   刷牙2次/天,2min/次,未曾使用牙线、牙间隙刷,无吸烟、夜磨牙等不良习惯。

临床检查

 口内检查   口腔卫生状况一般,牙龈红肿,下前牙红肿明显且伴牙龈退缩。全口见大量软垢,探及龈下牙结石。21牙冠变色,21、45鸦给面充填物,18、28、38、48阻生。磨牙中性关系。

 牙周检查   全口菌斑阳性检出率(FMPS):58%;探诊深度(PD)范围:2~9mm;PD≥4mm位点百分比:31%;全口探诊出血阳性位点占比:61%。31、41牙龈退缩(GR):1~4mm(图1~图2)。



图1 初诊口内照



图2 初诊牙周专业检查表

 影像学检查   曲面体层片显示,全口牙槽骨广泛性吸收,11远中牙槽骨吸收2/3根长,16、32-42牙槽骨吸收1/2根长,余牙牙槽骨吸收1/3根长及以内。21、45根管内见高密度充填影。18、28、38、48阻生。全口根尖片显示,16、36、46近中可见明显牙槽骨角形吸收,26近中牙槽嵴顶模糊,骨高度下降,牙周膜增宽(图3~图4)。



图3 初诊曲面体层片



图4 初诊全口根尖片

问题列表

① 口腔卫生状况一般,牙龈红肿,大量软垢及龈下牙结石;

② 影像学检查显示牙槽骨吸收最严重位点位于根尖1/3区,16、36、46见牙槽骨角形吸收;

③ 21牙体变色,根尖片示21牙根管内高密度充填影;

④ 31、41颊舌侧牙龈退缩,且邻面附着丧失与颊侧相当,牙槽骨吸收约1/2根长。

诊断和预后分析

 诊断   ①广泛型Ⅲ期C级牙周炎(广泛型侵袭性牙周炎):邻间附着丧失最大值>5mm;影像学检查显示牙槽骨吸收最严重位点位于根尖1/3区;最大探诊深度>6mm;无因牙周炎失牙;全口超过30%牙受累及;最严重牙齿的骨吸收%/年龄>1。②31、41RT2类牙龈退缩(Cario)/31、41Ⅲ类牙龈退缩(Miller):31、41颊舌侧牙龈退缩,且邻面退缩与颊侧相当。③21牙体变色。④18、28、38、48阻生牙。

预后分析   整体预后评估为高风险(图5),个别牙预后评估见图6。



图5 整体风险评估为高风险



图6 个别牙预后评估

治疗过程

基于欧洲牙周病学会S3级临床实践指南推荐的牙周炎分步治疗程序,制订治疗计划(图7)。



图7 治疗计划

 Step1   龈上菌斑及风险因素控制。针对该患者,我们对其进行了口腔卫生指导,全口超声龈上洁治。

 Step2   龈下菌斑控制。随后对该患者行超声龈下洁治,手工龈下刮治及根面平整。基础治疗后5周,患者牙龈炎症好转,口腔卫生状况有所改善,牙周检查显示全口菌斑阳性检出率从58%降至24%,PD≥4mm位点占比从31%降至16%,全口探诊出血阳性位点占比从61降至49%,31、41牙龈退缩1~4mm(图8~图9)。               



图8 基础治疗后5周口内照(2016年7月20日)



图9 基础治疗后5周牙周专业检查表(2016年7月20日)

 Step3   重复龈下刮治及牙周手术治疗。根据欧洲牙周病学会S3级临床实践指南推荐的牙周炎分步治疗程序,经过龈上菌斑和龈下菌斑控制后,对患者全口牙周状况再评估,建议对PD为4~5mm伴探诊出血的位点重复龈下刮治,对PD≥6mm的位点行牙周手术治疗。部分研究表明对PD≥6mm位点行重复龈下刮治也可获得临床改善。因此我们对12-22、31、41、36、46PD为4~6mm且探诊出血位点行重复龈下刮治治疗。在重复龈下刮治后的1个月后,36、46仍存在PD为6mm位点,16、26近中分别存在PD为8mm、9mm的深牙周袋,影像学检查显示16、36、46近中牙槽骨角形吸收,因此建议患者行上述位点牙周手术治疗,患者知情同意。局麻下行16近中GTR+植骨术、46近中GTR+植骨术、26牙周翻瓣术及骨成形术、36近中GTR+植骨术(图10~图13)。



图10 16近中GTR+植骨术(2016年8月24日)。A为术前局部照;B为沟内切口;C、D为翻全厚瓣,彻底清创;E、F为16近中可见冠向深骨下二壁袋,深约5mm;G为 EDTA根面处理;H、I为修剪并放置Bio-Gide屏障膜、植入骨粉(Bio-Oss)后缝合



图11 46近中GTR+植骨术(2016年9月7日)。A为术前局部照;B为沟内切口;C为翻全厚瓣;D为彻底清创;E为46近中可见冠向深骨下二壁袋,深约3mm;F为修剪Bio-Gide屏障膜;G、H为EDTA根面处理后放置 Bio-Gide膜及骨粉(Bio-Oss);I为改良垂直褥式缝合+间断缝合



图12 26牙周翻瓣术及骨成形术(2016年10月12日)。A为术前局部照;B为沟内切口,翻全厚瓣;C为彻底清创后骨修整成形;D为间断缝合



图13 36近中GTR+植骨术(2016年10月28日)。A为术前局部照;B为沟内切口;C为翻全厚瓣,彻底清创;D、 E为36近中可见冠向深骨下二壁袋,深约3mm;F、G为 修剪Bio-Gide屏障膜;H为EDTA根面处理后放置 Bio-Gide膜及骨粉(Bio-Oss);I为改良垂直褥式缝合+间断缝合

 31、41游离龈移植术   患者术后1年复查时31、41仍存在1~4mm的牙龈退缩,有刷牙不适症状,要求进行改善,故建议患者行下前牙膜龈手术,患者知情同意。因31、41角化龈不足,为该患者制定的治疗方案为两步法,即先行游离龈移植术(FGG)增宽角化龈(图14),3个月后行冠向复位瓣(CAF)实现部分根面覆盖。然而患者对FGG术后效果满意,拒绝第二步手术。



图14 31、41游离龈移植术(2017年10月11日)。A为 受区梯形切口,翻半厚瓣;B为龈乳头去上皮化;C为EDTA根面处理;D为腭侧取瓣;E为供区创口三角褥式 缝合;F为移植瓣:20x6x1.5 mm;G为移植瓣置入受区;H为缝合固定移植瓣;I为术后2周去除缝线

 21牙体漂白   此外,患者希望改善21牙体变色,增强美学效果,综合考虑后对21采取4周的过氧化脲髓腔内漂白和2个月的家庭漂白方案,分别于我院牙体牙髓科李宇红教授、修复科王贻宁教授处治疗(图15~图16)。



图15 21过氧化脲内漂白(2017年11月)。A为口内照;B为比色;C为唇侧照;D为腭侧照;E为髓腔内放入过氧化脲;F为4周后复查



图16 21家庭漂白(2017年12月)。A为漂白前;B为漂白2月后复查

 SPC   牙周支持照护。通过牙周炎分步治疗程序达到治疗终点,即无PD>4mm伴探诊出血或PD≥6mm位点时,即可开始牙周支持照护(SPC)。该患者在36术后1月复查时(图17~图18),全口牙周专业检查显示探诊深牙周袋百分比显著降低至6%,仅个别位点PD为4~5mm,探诊出血百分比显著下降至23%。虽未严格实现所有牙齿达到治疗终点,但患者牙周状况显著改善,整体趋于稳定且患者对疗效满意,因此,我们认为可转入SPC阶段。通过长达8年的治疗及随访,该患者牙周炎的控制、软硬组织的再生以及21牙体漂白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患者恢复了健康、功能、美观、稳定的牙列(图19~图24)。



图17 术后1个月口内照(2016年12月9日)



图18 术后1个月牙周检查表(2016年12月9日)



图19 16术后变化。上图为口内照;下图为影像学检查



图20 26术后变化。上图为口内照;下图为影像学检查



图21 36术后变化。上图为口内照;下图为影像学检查



图22 46术后变化。上图为口内照;下图为影像学检查



图23 31、41术后变化。上图为口内照;下图为影像学检查





图24 21治疗后变化。左图为口内照;右图为影像学检查

总结与讨论

本病例患者经过规范的牙周分步治疗,在基础治疗后8年复查时,牙周炎症得到显著改善,不同牙周指标均有所好转且得到一定程度的软硬组织再生,16、36、46实行GTR+植骨术后7年余观察,PD均降至4mm及以下,根尖片示骨粉充盈良好;31、41FGG术后角化龈增加至6mm,41唇面牙龈退缩较初诊减小1~2mm,6年来移植物稳定,建议患者FGG术后3个月后行CAF获得部分根面覆盖,但患者对第一步治疗效果满意,拒绝行第二步手术,建议患者坚持定期复查,牙周支持照护。患者恢复了健康、功能、美观、稳定的牙列,对整体治疗效果高度满意(图25~图28)。



图25 硬组织再生手术前后变化



图26 31、41游离龈移植术前后变化。上为初诊口内照及根尖片;下为术后6.3年口内照及根尖片



图27 患者牙周治疗前后变化(左图为初诊口内照;右图为2024年2月,术后7.3年口内照)





图28 患者全口牙周状况变化对比(左表为初诊;右表为2024年2月,术后7.3年)

 硬组织再生   欧洲牙周病学会于2020年发表的Ⅰ~Ⅲ期牙周炎临床实践指南给出基于循证的推荐意见,对于与骨下缺损相关的残余牙周袋,全口菌斑阳性检出率低于20%~25%且骨下缺损深度≥3mm的患者推荐进行牙周再生手术,手术中建议使用保留龈乳头切口以增加创口稳定性,并推荐使用屏障膜或EMD,可联合骨源性移植物。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众多,包括患者因素,牙齿因素,手术因素及术后的护理、维护。不建议对全口菌斑指数大于25%~30%、糖尿病未控制或吸烟≥10支/天的患者进行再生手术;牙齿松动度超过II°(幅度>1mm)需行术前固定;死髓牙需术前根管治疗;影响再生效果的缺损形态主要是骨下缺损的深度,骨壁的影响可通过材料的选择部分克服,如使用自支撑钛增强屏障膜减少非包容性缺损的负面影响。在本病例中,术前患者全口菌斑指数低于25%,采用屏障膜+骨粉的GTR+植骨术,取得了良好的再生效果,并在8年随访中保持稳定(图29)。



图29 骨下缺损相关的残余牙周袋手术治疗策略

 软组织再生   目前,牙龈退缩主要采用Miller和Cairo分类法,本病例患者诊断为RT2类(Cairo分类)和MillerⅢ类牙龈退缩。对于牙周炎患者,由于牙周组织破坏,牙龈退缩治疗程序较为复杂,且术后效果较难预测,CezarLahham等的研究表明,当角化龈充足时,SCTG+CAF是根面覆盖的“金标准”,覆盖率达70%~86%;角化龈不足时,FGG是最佳选择,可增加2~6mm角化龈,覆盖率为41%~76%。此外,关于生物材料在软组织手术中的应用也多有研究,一项2022年的meta分析指出,生物材料联合CAF的效果较CTG+CAF差;近期发表的一篇综述表明,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与CAF联合使用可提高根面覆盖率,建议在角化龈充足时使用自体血小板浓缩物(APC)。本病例患者因角化龈不足,建议采用两步法,即先行FGG增宽角化龈,在3个月后行CAF实现部分根面覆盖。然而患者对FGG术后效果满意,拒绝第二步手术。FGG术后,术区角化龈增加至6mm,41唇面牙龈退缩较初诊减小1~2mm,6年来移植物稳定,但颜色较白,这也是FGG术后常见的表现(图30)。



图30 本病例患者31、41牙龈退缩治疗策略

专家点评

 曹正国教授:吴靖医师汇报的病例是一例非常全面的牙周炎系统治疗病例,包含了牙周基础治疗、牙周手术治疗和牙体漂白治疗,尤其是涵盖多个区的硬组织再生及下前牙软组织再生治疗,并在8年随访观察中维持良好疗效,是一例标准化、系统化的牙周专科病例。此外,该病例基于最新欧洲牙周病学会S3级临床实践指南指导,将治疗过程按照牙周炎分步治疗程序重新整理,更新了以往对于牙周系统治疗过程的认知。结合此病例,需注意以下几点,希望广大医师加深对牙周炎分步治疗程序的理解,更准确地制订治疗计划及选择手术时机。

第一,本病例基于欧洲牙周病学会Ⅰ~Ⅲ期牙周炎S3级临床实践指南,应用牙周炎分步治疗程序,循序渐进地完成牙周基础治疗及手术治疗,并在进入下一步治疗前充分再评估,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第二,牙周炎系统治疗需重视菌斑控制。本病例患者因疫情中断两年随访,复诊时探诊深度和全口探诊出血百分比显著增加,经超声龈上、龈下洁治和加强口腔卫生指导后,牙周状况恢复稳定。这强调了定期牙周复查和支持照护的重要性,以监测并维持牙周健康。

第三,重复龈下刮治具有重要价值。指南推荐对基础治疗后探诊深度4~5mm且探诊出血的位点进行重复龈下刮治,但临床中可适当放宽适应证,对探诊深度≥6mm的位点,尤其伴牙槽骨水平吸收者也可尝试,可能减少牙周手术需求。本病例中,患者基础治疗1个月后,12-22仍存在探诊深度6mm的位点,经重复龈下刮治并配合袋内放置派力奥,探诊深度降至4mm以下,成功避免牙周手术。

第四,对于骨下缺损位点,若深度足够即≥3mm,患者知情同意下应尽量行再生手术,尤其对于年轻患者。同时也应综合考虑患者因素、牙齿/缺陷因素、手术因素、术后护理全面评估,以期获得更好的疗效。

第五,对于软组织缺陷,应根据患者牙龈退缩的类型、角化龈宽度、牙龈厚度等选择合适的术式,并充分结合患者的意愿。同时,一些生物材料越来越多地用于膜龈手术,可在适合的病例中合理应用,有利于减轻患者不适。

总之,该病例涵盖了牙周基础治疗、牙周手术治疗,包括牙周翻瓣术及骨成形术、GTR+植骨术、游离龈移植术,病例资料全面,广大医师可以从中汲取如何开展规范化牙周治疗、牙周炎分步治疗程序的经验,有助于培养牙周专科思维和规范化治疗理念。

作者简介



吴靖  医师

吴靖,武汉大学口腔医院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师从武汉大学口腔医院牙周科主任曹正国教授。

点评专家



曹正国  教授

曹正国,博士,一级主任医师,武汉大学珞珈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牙周科主任,牙周病学教研室主任。兼任中华口腔医学会牙周病专委会常务委员、湖北省口腔医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口腔医学会第一届牙周病学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会口腔保健分会副主任委员,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2012年度入选湖北省楚天学者“楚天学子”;2015年入选武汉市中青年医学骨干人才。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各种省市及横向课题多项,主要研究方向牙周致病机制和牙周组织的发育及矿化,已发表论文130多篇,其中SCI论文100篇左右(50多篇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

网站地图 手机版 电脑版 广告联系QQ:498810094